掷弹筒也叫超轻型迫击炮,在二战时期被日本戎行大规模运用,后来又被我国戎行很多拷贝。掷弹筒的进犯原理和迫击炮类似,可是口径要比迫击炮更小,大部分掷弹筒的口径都是50mm口径。掷弹筒发射炮弹的时分,炮手将炮弹放入掷弹筒内,炮弹经过惯性滑入掷弹筒底部,击发底火经过发射药的效果力,将炮弹抛射出去。因为掷弹筒的闭气性不如迫击炮,炮弹口径也不如迫击炮,因而掷弹筒无论是威力仍是射程都比方迫击炮,只能在战场上冲击近间隔的方针。
掷弹筒在一战时期就现已创造,大多数都用在补偿手榴弹射程缺乏的问题。一战以阵地战为主,当敌人冲击到一百米内的时分,大炮不合适进犯近间隔的敌人,手榴弹又扔不到这么远的间隔。在这种情况下,各国纷繁研制出一种简化的迫击炮,这类迫击炮的分量比较低,带着起来非常快捷,威力略大于手榴弹,射程在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,刚好可以冲击100米-200米范围内的敌人。
到了二战时期,日本戎行将掷弹筒作为制式配备很多配备,掷弹筒开端被大规模运用。日本的掷弹筒主要是八九式掷弹筒和大正十年掷弹筒,大正十年掷弹筒的射程175米,分量只要2.6KG很合适单兵带着。八九式掷弹筒的分量只要2.7KG,作战功能远胜于大正十年掷弹筒,射程可以超越500米,杀伤半径挨近8米,单兵带着非常便利。
抗战时期,因为日本戎行配备了很多的掷弹筒,我军在战役前期吃了不少亏。在300米以内的作战范围内,日本一个掷弹筒的火力,就可以压制住国军一个班。到了抗战后期,我国开端很多拷贝掷弹筒,逐步补偿了同日本在近间隔火力上的距离。二战时期德军也配备过掷弹筒,因为欧洲战场各国的火力都比较充分,德式掷弹筒的技能不如日式掷弹筒,德国掷弹筒发挥出来的效果比较有限。
掷弹筒可以在抗战时期很多运用,还在于抗战时期我国和日本的生产能力都比较弱,掷弹筒简略有用,合适很多配备。在太平洋战场上,日本戎行经常用掷弹筒狙击美军,令美军非常的头疼。在二战完毕后,跟着各国配备的不断更新换代,掷弹筒逐步被各国戎行筛选掉,被轻型迫击炮所替代。